4月17日下午,在2021新京智庫春季峰會“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,企業何為”主題論壇上,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表示,全球范圍的碳中和共識,標志著一個舊發展時代的結束,新發展時代的來臨。實現碳中和會帶來巨大的機遇,也會面臨非常大的挑戰。
中國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
張永生介紹,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,幾乎所有國家都認為碳減排是經濟發展的負擔。那時各國的談判策略都是希望其他國家多減排、本國少減排。短短十年,世界仿佛發生了滄海桑田的巨變。全球碳中和共識已然形成,不僅發達國家提出凈零碳排放目標,以中國為引領的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提出碳中和目標。
過去說到現代化,大都是將現有發達國家作為經濟現代化的目標。一些人認為,發達國家的今天,就是中國現代化的明天。但是,中國的現代化不是西方現代化的簡單翻版,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。這對發達國家和中國來說,都是新事物,因為現在的發達國家,也沒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。在這個問題上,中國和發達國家站在大體相同的起跑線上?!斑@也意味著,中國在進入新發展階段后,將以新的發展方式實現現代化”。
碳中和有望開啟中國下一個40年發展奇跡
張永生認為,碳中和意味著發展模式的深刻轉變。碳達峰、碳中和兩個概念經常被連在一起談,說實現碳達峰之后再實現碳中和。但是,碳達峰和碳中和,其實是兩個不同性質的概念。
碳達峰在傳統工業化模式下也可以實現,只是力度不一樣,實現的時間或早一點、晚一點,實現的峰值高一點和低一點的區別。但是,要實現碳中和,則意味著中國現在一百多億噸的碳排放,要全部消除掉,其中大部分通過減排,小部分通過“中和”完成。中國目前的一百萬億元GDP,正是建立在這一百多億噸碳排放的基礎上,而2035年經濟還要倍增,新增約100萬億元GDP??紤]到2030年碳達峰,大體上相當于這新增的100萬億元GDP都是零碳甚至負碳。這就意味著,現在整個經濟大廈的根基要發生徹底改變,包括衣食住行所有的生產、生活方式都要改變。這是一個脫胎換骨的改變,同每個人的生活都密切相關,不是只和搞環保行業的人士相關。
張永生認為,碳中和有望開啟中國下一個40年發展奇跡。從1978年到現在,是中國的第一個40年發展奇跡。當初沒有人想到,中國會在40年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。這個發展奇跡,更多的還是在走傳統工業化道路,最終難以持續。從現在到2060年正好40年,也是全球進入新綠色發展時代的40年,傳統工業時代形成的經濟體系將會被徹底重塑,從發展理念、生產和消費的內容、資源概念、商業模式等,都會發生很大改變,大量新機遇會出來。如果抓住這個歷史機遇,未來40年有望出現新的發展奇跡,而這個發展奇跡,不只是經濟增長,更是發展質量和人們福祉的提高,同時實現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的現代化。
不徹底轉變發展方式,碳達峰一百年也無法自動實現碳中和
張永生認為,在實現碳中和的戰略上,中國要考慮以下幾點。首先要跳出傳統工業化思維,在新發展階段、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理解中國的碳中和戰略。碳中和目標的實現,應該是“低碳經濟+低中和”,而不是“高碳經濟+高中和”。
另外,要實現碳中和目標,現在就應該采取強有力措施轉變發展方式,而不是等碳達峰之后開始轉變。如果不徹底轉變發展方式,即使碳達峰一百年,也無法自動實現碳中和。從現在到2035年,中國要基本實現現代化,GDP還要再新增一倍。這是中國碳中和的窗口期。如果不從現在開始加快行動減排,就會被鎖定在高碳路徑,等碳達峰后再轉換,實現碳中和的成本就會非常高。
化工制造網將隨時為您更新相關信息,請持續關注本網資訊動態。